中美贸易对抗:如何避免成为贸易战受害者
中美贸易争端已彻底重塑国际贸易格局,关税威胁逐渐演变成一种外交和商业谈判手段,渗透至更广泛的政策目标中。即便未来中美达成贸易协议,美国依据301条款加征的部分关税预计仍将长期存在,即使暂时取消,也可能因协议执行问题被重新施加。
在当今保护主义升温的背景下,全球商贸环境愈加复杂。香港和内地企业如希望在长期贸易摩擦中降低风险,必须积极部署应对策略,合理运用报关规则,并根据国际法规灵活调整企业运营和供应链布局,以最大限度降低潜在冲击。
盛德国际律师事务所国际仲裁及贸易争议部门主管Andrew Shoyer在接受香港贸发局访问时指出,尽管目前美国设有关税豁免申请机制,但通过率极低,尤其是在301条款所涵盖的清单中。更重要的是,目前的豁免政策有效期仅为一年,未来是否延续仍不明朗,企业不应寄望豁免成为长久解决方案。
他建议企业从两个方面入手:一是重新审视产品的海关分类,合理争取将商品划入未被征税的细分类别;二是合理运用美国海关估值体系,充分利用如"首次销售"规则等机制,在多层交易链中以较低的交易价格作为估值基础,从而减少税负。
在产地调整策略方面,Shoyer提醒,若企业仅在他国进行简单的组装或包装,并不足以改变原产地身份。在301条款框架下,这些商品仍会被认定为中国制造,从而无法规避关税。企业若考虑迁厂,需确保在新地点完成实质性加工程序,且尽可能选址于享受美国普惠制待遇或自贸协定涵盖国家,以进一步降低风险。
在应对其他贸易政策工具如201条款(防卫措施)和232条款(国家安全关税)方面,Shoyer认为虽然相关措施的延续性尚存争议,但其对全球供应链特别是钢铁、铝等原材料市场造成的影响不可忽视。即使未来政策有所松动,产能过剩问题仍可能令美国政府继续维持一定贸易壁垒。
此外,值得关注的是美国对新兴和关键技术的出口管制。相关规定不仅适用于美国本土公司,也对全球范围内涉及美国原产技术的操作行为具约束力。Shoyer建议内地和香港企业应建立基于风险评估的合规体系,尤其需严密监控员工的技术接触与跨境流动,并在采购、出口和产品开发环节严格核查相关技术属性。
总而言之,企业必须跳脱传统应对思维,建立前瞻性的贸易与合规架构,不仅在现有政策下稳住经营,更为可能到来的制度变化做好准备。